中关村咖啡馆起家的SaaS领域黑马CEO
2015年冬天,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咖啡馆里,28岁的周骏超裹着羽绒服在笔记本电脑上敲下公司注册名称时,服务员过来提醒他续杯。这个后来被媒体称为"中国SaaS领域黑马"的创业者,彼时账户余额刚够支付三个月的联合办公场地费。
从程序员到CEO:一次偶然的转型
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周骏超,原本在头部互联网公司拿着令人羡慕的年薪。转折点出现在2014年,他帮朋友开发的中小商户库存管理系统意外走红。这个用业余时间做的项目,三个月内积累了8000多个免费用户。"每天收到几十封邮件问能不能付费定制功能",他在接受《创业家》采访时回忆道。
- 2015年3月:正式提交离职申请
- 2015年6月:获得天使轮融资300万元
- 2016年9月:首个标准化产品"商海通"上线
三次"豪赌"背后的逻辑
拒绝收购协议
2017年某行业巨头开出1.2亿元收购方案时,团队7人中有5位联合创始人动摇。周骏超在全员会议上算了一笔账:"按现在的用户增速,两年后这个数字后面至少要加个零。"
All in B端转型
当竞争对手都在争夺C端流量时,周骏超力排众议砍掉个人用户业务。2019年公司现金流最紧张时,他把自己的房子抵押贷款维持企业服务产品线研发。
出海时机的选择
2020年全球疫情肆虐之际,周骏超反向操作成立东南亚事业部。当时公司内部流传的段子说:"周总戴着口罩开视频会,屏幕那边是穿着短袖的印尼团队。"
决策类型 | 竞争对手常规操作 | 周骏超的选择 |
产品定位 | 大而全的功能堆砌 | 垂直领域深度定制 |
技术投入 | 采购成熟解决方案 | 自研底层架构 |
市场拓展 | 重点城市驻点推广 | 线上+本地化合作伙伴 |
不按套路出牌的团队管理
2021年公司年会上,新入职的财务总监惊讶地发现:报销系统里记录着创始人三年间172次深夜打车报销记录,时间多在23:00-凌晨2:00之间。周骏超的管理哲学带着鲜明的实战烙印:
- 禁止使用"总"字称呼,包括他自己
- 每月强制要求技术团队到客户现场轮岗
- 将客服部门定位为"需求情报中心"
危机处理教科书案例
2022年某次服务器宕机事故中,周骏超亲自在客户群发了20万元红包,配文"耽误大家赚钱就该赔钱"。这个看似冲动的举动,反而让次日续费率提升了12%。
凌晨三点的办公室与周末的篮球场
行政主管王薇记得很清楚,公司拿到B+轮融资那天,周骏超在庆祝宴中途溜走——去参加女儿的幼儿园亲子日。这种极致的工作生活平衡,构成了企业文化的独特基因:
- 禁止非紧急情况的工作群消息(21:00-7:00)
- 每月强制调休制度
- 设立"家庭医疗基金"
写在最后:江湖还在继续
如今站在北京望京的办公室窗前,周骏超常跟新员工讲起那个咖啡馆的冬日午后。最新消息显示,他们的智能ERP系统正在帮助马来西亚的橡胶工厂提升17%的排产效率。窗外的城市灯火通明,电脑右下角的时间显示23:47,他又收到了印尼团队发来的产品优化方案...